校园生活

CampusLife
楚才报 | 马德驹:做好教育规划,要让孩子拥有选择权
发布时间:2025-10-10 14:38:32来源:原创文章

2025年10月9日,长江日报集团《楚才报·校长讲坛》栏目推出重磅专访,深度对话武汉康礼高级中学校长马德驹。本次专访以“做好教育规划,要让孩子拥有选择权”为核心主题,全面呈现这位武汉教育界传奇校长的教育智慧与实践革新。


 全文如下 

我们不仅仅要为孩子们的知识负责,更要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我们要承担一种责任,一种能够把他推向成才之路的责任。只有当所有人都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作为自己的路,这才是教育。真正对学校的考核,不是学生考试出来的分数,而应该是他最终去向的考核。

 

——校长心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转眼武汉康礼高级中学转制升级,独立成校已逾三年。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这三年,康礼国内高考方向高分频出、国际升学方向狂揽千余张名校Offer,证明了双轨制多元融合国际化学校的“康礼模式”始终以奋进者姿态破浪前行。从一张“设计图”到一所“优质校”,康礼乘势而上开启全面优化国际化教育的新路程。“蓝图”的背后,有一位执笔者——马德驹,他用毕生教育经历擘画康礼三年起步、三年跃升之路,而康礼也是他教育生涯里又一座耀眼的奖杯。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不仅是学校的掌门人,也是学校发展的“引领人”。马德驹校长说,作为校长,必须实时掌控大局,要有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具备敢于改革的魄力。从数学特级教师到名校校长,从高考导向教育到国际开放教育,再到国内国际多元融合教育先锋,他始终走在中国教育发展变革的前列。

 

传奇生涯:

十年三级跳的教育改革先锋

作为武汉教育界十年三级跳的代表,马德驹校长从公办名校到国际化民办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轨迹堪称传奇。

  马德驹校长没架子,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一口武汉话,高声大嗓,声音极为响亮。总能把晦涩难懂的道理、极具逻辑性的表达,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人一下子就懂了。据说,当年教书时,200人的大教室,他从来不用麦克风,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他有着武汉人特有的“不服周”性格,严厉起来总让学生心生敬意,但他又总是在学生的生活里充当着“摸摸脑袋”的大家长角色,让学生每每说起总是“服周”得很。马德驹校长出身于教育世家,父亲是武汉一中老校长、特级教师。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分配到一中担任数学教师。因为“不想让别人认为是在父亲的荫庇下工作”,他主动要求调到六中,从此一干就是30多年。极具个性的教学风格下,马德驹校长培养出了不少优生。“八十年代前后十年,武汉市各行各业没有评选过任何职称。你想想这差不多二十年间,积攒了多少教育界的人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德驹校长因优异的教学成果破格获评一级教师。五年后,马德驹校长再次破格评为高级教师,那一年全市来自各行各业的24名职称评选者中,他是唯一一位教育界人士;又过了一年,马德驹校长第三次破格评为湖北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自此,他也成为了湖北省最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之一。马德驹校长从高中数学老师的“十年三级跳”,开启了他的“传奇”教育生涯。任武汉市第六中学校长期间,他带出一届届奥赛金牌、高考状元;在那句“没有空防就没有国防,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我家”的理念下创造性筹办的“空飞班”,更是成为了目前全国16个空飞班的发展蓝本。此外,他还在校内成立发明创新教研组,鼓励学生钻研创新科技研究,5000多项发明专利让六中被誉为“全国专利第一校”……“我确实在学生培养上尝试过很多方法,也发掘了很多成才的路径,这是因为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时代发展的时候,准确看到教育发展的方向”马德驹校长如是说。

▲以上为马德驹校长在六中时的旧照

 

国际化教育:

教中国的孩子应有中国的方式

在专访中,马德驹校长强调教中国的孩子,应该有中国的方式。他提出中西合璧的国际化教育新范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国际前沿课程为翼,构建融合式课程体系。

“从人才角度来说,分A型人才和X型人才。所谓A型人才是门门都能考A,那就是高考要选拔的人才,有一门跛腿可能成绩就不理想。但这个社会更多的是X型人才,就是有强项有短板的人才,我们人在社会上有一门特别强就足够了,所以,每个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家长、老师、学校一定要思考。”在公办学校教书育人几十年,马德驹校长认为大多数时间是在选拔A型人才,但这个社会上,还有大量X型人才。那么如何通过一些创新的“课程设置”去培养这样的学生成才呢?2012年,马德驹校长时任武汉六中校长,办起了国际部(武汉康礼高级中学前身)。如何办好国际部?马德驹校长倾注了不少心血,十年间,他走访了很多学校。走访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出国以后很难适应国外的教学半途而废,也有学生出国以后脱离了中国本土,那么这些学生即使送进了顶尖名校,究竟算不算培养成功?国际教育是不是外教越多越好?是不是打着花里胡哨概念的快乐教育?据马德驹校长多年国际化教育的办学总结,在他看来,融合式课程非常重要,“教中国的学生,应该有中国的方法。”国际课程引进来不一定符合中国实际,要根据国情进行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国际部的办学目标不应是将学生送出去,将孩子越推越远,而要培养“出国前了解中国,出国后关注中国,回国后服务中国”的人才。要让孩子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成为“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和具有中国情怀的世界人”“办国际教育,也不是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学校办国际化教育,应该让国际教育本土化,可以促进本土教育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教育国际化。马德驹校长在多次采访中自豪地介绍康礼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教育模式。回顾十年国际教育之路,累计培养了千余名国际部毕业生,毕业生足迹遍布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麦吉尔大学、中国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7个国家及地区的名校。马德驹校长感慨万干,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办学顶层设计专家”,在国际化融合办学的过程中,他始终将“融合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走出去、引进来、融合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康礼前身(六中国际部)获AP官方授权

 

新锐民办校:

从一元静态到多元立体动态

作为新锐民办校的代表,武汉康礼高级中学在马德驹校长带领下实现从一元静态到多元立体动态的转型。他首创三位一体教育规划模型,通过多轨并行、课程重构、场景式教学三大维度,打破传统教育路径依赖,让学生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规划

从国际部到多元融合的双轨制国际化学校的转型,马德驹校长用“多元结构”这个词道破办学顶层设计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形态必将从一元静态转向多元动态,再由多元动态转向多元立体出口。何为多元动态?何为多元立体出口?是多种升学渠道、多种教学方式、多种培养模式、多种融合课程,在一所学校里满足所有学生根据其特点所需的升学需求。这一理念在康礼落地生根。马德驹校长将学校定位为“国际教育与国内教育并行的融合空间”——学生入校后,既可选择高考赛道,亦可选择留学路径,且赛道间可动态转换。“要赋予学生选择权,更要允许家庭多次调整教育决策。”他强调。康礼的老师不仅要懂教育教学,还要懂升学,要根据孩子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和家庭经济能力等纬度为孩子和家庭提供适合的生涯升学规划。在课程设计上,康礼国际方向开设 IB、AP、A-Level、EJU小语种等项目,国内方向则注重高考下的多元化发展。马德驹校长自康礼创校之初便主张“生涯规划前置”,通过挖掘学生美术、声乐、表演、体育等特长,引导其选择适配赛道。同时,康礼进一步深度融合国内、国际课程,多渠道,多维度打造起了“教育的TOD 模式”,让学生能在选定赛道后还能拥有多个出口。马德驹校长表示,办学三年,康礼已拥有牛剑藤PLUS项目、小语种PLUS、清北强基训练营项目、高考强基+雅思特色项目等特色课程。“教育的正确方向,是让每个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国内教育用教学评价学校,国际教育用升学评价学校,在教育者眼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应该是学生的最终去向。”为践行这一理念,康礼在建设初期便规划 30 余个功能教室与场馆,将校园空间转化为成长空间。马德驹校长坚持:“野蛮生长就是多人多样,要让每个领域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与之配套的80余个社团课形成了“场景式教育”体系——模拟联合国社团培养的辩论能力助力学子斩获“美式辩论赛武汉赛区”冠军,书法与视觉设计社团则帮助国内部学生提前掌握专业知识,实现高校无缝衔接。“选择康礼,就是选择一所‘有选择的学校’。”马德驹校长解读道,“多元、多次、动态的选择机制,才是育才的正确方向。”他深信,在这个“生涯规划决定人生走向”的时代,规划差別、眼界差别与方法差别将拉开人生差距。“当别人还在仰望高山时,康礼学子已站在山巅俯瞰世界。这,正是教育创新赋予的未来竞争力。”

▲武汉康礼高级中学(原武汉六中国际部)

 

校长首席服务官:

公办的管理,民办的服务

马德驹校长首创校长首席服务官理念,将公办学校严谨的管理体系与民办学校灵活的服务精神深度融合。他建立双线管理机制:一方面保留公办教育的规范性流程,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另一方面引入民办教育的服务创新,如一生一案”“分层教学”“严格+关爱等制度。

从公办名校到民办新锐,民办学校首先要想想如何“活下来”,才能活的精彩、办的出色。传承公办校的办学规范和严谨是前提。依法治校体现的是法治精神,只有把教学与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依法育人,依法管理。除此之外,在马德驹校长看来,想办好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国际化学校,校长要有首席服务官的意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够安心、精心,毫无后顾之优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尽己所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教导好他们的成长,并且教会他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一切能力。”谈及教育初心,马德驹校长动情回忆抗癌经历:病榻前,学生自发排成长龙探望,走廊里人头攒动;家长们隔窗相望,只为多看他一眼。这段经历让他领悟:“学生对老师的赤诚之爱,远超我们的付出。教育者的回报,常在十年后的街头巷尾,在那些成长为栋梁的学子眼中”马德驹校长教书一辈子的经验,就是永远关爱每一个孩子。在康礼,“严格+关爱”是每一位老师都能脱口而出的关爱方式。马德驹校长经常说,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聪明,有时候只是有惰性,学校要管但不能硬管,仍然要以关爱为主要手段,但关爱中要有严格。当老师的,不能怕学生犯错,也不能怕学生改的慢,我们要明白陪伴和引导的重要性,说不定十年后,这个学生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如今,他的办公室常出现师生谈心场景,学生视其为“偶像型校长”,总爱围坐交流、合影留念。

▲马德驹校长常常和学生交流

 

为未来赋能:

走进康礼增长智慧

走出康礼服务社会

马德驹校长在专访中特别强调走进康礼增长智慧,走出康礼服务社会的教育使命。以文化浸润为核心,将学习观、学科观、育人观等渗透至校会、活动的每一处细节,让学生在规矩中实现自由成长。

“对于学生来说,康礼决不能仅仅是一所学校。”这是马德驹校长对学校的要求。在学生眼中,康礼并不太像一所传统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康礼文化浸润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观、学科观、育人观、八条礼节形象、学子基本素养等等。这样的文化基因渗透在每一次校会、每一场活动的细节里。“你会觉得‘规矩'很多,但却没有被束缚的感觉,反而让我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了。”高三年级刘同学表示,在康礼就读的三年里,他有了一项体育爱好,习惯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习惯遇到长辈和老师主动打招呼,习惯为自己的过错道歉,甚至习惯了起身看座,在父母眼中,三年的时间已经脱胎换骨。马德驹校长告诉笔者,学校不能只是教授知识的地方,老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应当是一个塑造学生人格的地方,老师更应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学生走进康礼,学校就是他的世界;当他走出康礼,世界就是他的学校。”马德驹校长常说,康礼学子要具备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能力,更要懂得适应世界、通晓人世故与生存法则。为此,他提炼出“十个学会”的育人纲领:学会敬畏规则,因为校园之外无温室;学会妥协平衡,因为前行需要委屈求全:学会表达,因为语言决定人生高度;学会情绪管控,因为稳定是成功基石;学会认知融合,因为认知和格局大于能力和才华;学会坚持习惯,因为强者注重习惯而非喜好;学会欣赏他人,因为长处中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学会危机应对,因为意识比方法更珍贵:学会包容忍耐,因为成熟始于理解与坚强;学会终身学习,因为时代淘汰止步者。“十个学会“源自马德驹校长四十余年教育生涯的观察与总结。在他看来,这些从一届届学生成长中提炼的精华,恰是康礼区别于传统民办学校的核心特质,它不仅教授知识,更塑造人格;不仅培养能力,更培育格局;不仅关注当下,当着眼未来。如今,康礼的校园里,“十个学会”已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从礼节训练到社团活动,从生涯规划到场景教学,每个环节都在诠释着“教育即生长”的真谛。正如马德驹校长所言:“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既能适应规则,又能创造规则。”这,正是康礼作为“有选择的学校”的深层意蕴,也是新时代教育创新应有的模样。
 

▲马德驹校长鼓励学生不畏风雨、勇往直前
 

        本次专访不仅展现了马德驹校长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康礼样本。正如马德驹校长所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在选择中成长,在成长中服务社会。”这一理念,正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联系方式

电话:(027)85919666 / 85061777

手机:18627848500 / 18674072501 / 18627136365 / 13297948137

地址: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天宇路9号

官方微信
申请入学